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第二單元:補充資料- 氣壓與季風、梅雨

時序進入5月,也就是台灣的梅雨季節,每年到了此時氣象預報人員最關注的就是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風建立的時間點,因為西南季風的建立不但代表了季節的轉換,由冬天型態正式轉變成夏天型態,西南季風建立後會夾帶大量的暖濕水氣北上進入亞洲陸地,對於台灣的梅雨降雨狀況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一般人比較耳熟能詳的是冬天大陸冷高壓所帶來的東北季風,對於夏天的西南季風反而不太了解。根據天氣風險管理公司氣象總監賈新興博士的解說,所謂的「季風」是因為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的比熱不同,加上太陽直射地球表面的區域隨著地球公轉而出現季節性的南北移動,而形成大範圍的海陸溫度差,因此導致大尺度範圍空氣流動的結果。
        陸地因為比熱小,吸收太陽輻射熱量後不易保留,地表溫度易冷也易熱,每年冬天太陽直射區域往南半球移動,北半球陸地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減少,地表溫度偏冷而形成大範圍的冷高壓區域,相對的海水比熱較大,吸收太陽輻射熱量後比較容易保留,海水溫度變化的幅度較慢也較小,跟陸地地表相比顯得溫暖許多,因此形成氣壓較低的低壓區,於是風的流向就會由陸地上的高壓區吹向海洋上的低壓區,而且北半球的高壓環流方向是順時針旋轉,來到台灣附近時地風向是東北風向,所以就形成了來自大陸冷高壓的冬季「東北季風」。
        到了每年5月份開始,隨著太陽直射區域逐漸從南半球北上,北半球陸地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增加,溫度迅速增暖,地表氣壓下降,逐漸由原本冬天的高壓區轉變為低壓區,海洋的溫度變化較慢,跟陸地相比增溫的速度沒有那麼快,於是變成了相對來說氣壓較高的高壓區,大尺度風向因為高低壓區域的變化而出現大幅轉變,變成由海洋吹向陸地,並且夾帶了大量的潮溼空氣進入陸地成雲降雨,因為北半球的低壓是逆時針的環流,所以在低壓區南側,也就是印度洋、中南半島到南海、台灣一帶會盛行西南風或偏南風向的氣流,成為了夏季「西南季風」的由來。

《±2℃》正負2度C-全球暖化台灣版紀錄片

氣象常識

溫室效應 動畫 原理動畫

冷鋒
"Cloud cumulonimbus at baltic sea-RZ" 由 Arnold Paul - 自行拍攝。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loud_cumulonimbus_at_baltic_sea-RZ.jpg#mediaviewer/File:Cloud_cumulonimbus_at_baltic_sea-RZ.jpg 的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2.5 條款授權
氣壓 影片
梅雨的形成 (中央氣象局)

高氣壓與低氣壓 (數位氣象展示場網站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